扫一扫
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
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、挂艾叶、沐兰汤、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。完整意义上的仪式包含了很多养生的方法。这些古老的端午节习俗,最早是古人用来辟邪、养生的,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“卫生防疫日”。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五月节、女儿节、诗人节,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有不同的说法,如屈原说、伍子胥说、孝女曹娥说、恶日说、夏令说等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。
1.纪念屈原
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。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屈原心如刀割。5月5日,他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。屈原死后,楚国的人民非常悲伤,他们涌向汨罗江去悼念屈原。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习俗。
2.纪念伍子胥
伍子胥帮助吴伐楚,建议彻底消灭越国,吴王夫差不听。子胥对他的邻居说:“我死后,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,挂在吴京的东门上,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消灭吴。”他自杀身亡。因此,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。
3.纪念孝女曹娥
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她父亲在河里淹死了,她好几天没见到她父亲的尸体。那时,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,日夜在河边哭泣。过了十七天,也在五月五日投河自尽,五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。后来,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,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。
4.纪念恶日
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。据说这一天邪气当道,五毒齐出。直到民国时期,社会上还有“躲端午节”的习俗。端午节的另一种民间活动是为了驱除邪恶而发展的。
5.与夏季时令相关
根据学者的研究,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与夏季的时令密切相关。1983年刘德谦老师认为端午节来源于《端午始源又一说》年夏商周夏至。他引用《岁华纪而》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:“日叶正阳,时当中夏,已是仲夏。”也就是端午节在夏季之中,所以端午节也可以叫“天中节”。